Thursday, 28 November 2013

誠伯:今天是我的一個反擊

日期: 2013年11月28日
原文: 南方都市報



“超人”、首富、“香港夢”的最佳代表……重重光環的包裹之下,這位85歲的傳奇老人曾給華人世界帶來了太多驚嘆。但今年以來,他的一系列涉及百億資產跨洋變動的出售與投資動作,也給外界帶來許多疑惑。

日前,在位於香港中環皇后大道中2號的“長江集團中心”,李嘉誠接受了南方報業傳媒集團的專訪,對“撤資”、樓市、香港前景等熱點問題逐一作答,還深入地談及自己的家庭和人生觀念。

從“超人”到“吸血鬼”

1977年,當時49歲的李嘉誠一舉奪得中環地鐵車站上蓋發展權,次年又與香港第一財團匯豐銀行合作重建華人行,他的財富帝國也從偏僻的柴灣、北角挺進香港的“心臟”———中環。從彼時起,被譽為“超人”的李嘉誠從中環騰飛,一路擴張自己的財富版圖,在數十年後成為香港首富、華人首富。

曾經因戰亂舉家逃難香港,遭遇年少喪父、中途輟學,做過推銷員、塑膠廠老闆的他,因為之後數十年間的個人奮鬥和巨大成功,被捧為“香港夢”的最佳代表。

今年4月份,《福布斯》公佈本年度華人富豪榜,李嘉誠再次以310億美元資產,連續第15年成為全球華人首富。

也是大致從這個4月開始,香港貨櫃碼頭工人因不滿高工作量和低薪酬待遇,開始長達一個多月的罷工,工人的訴求和矛頭直指碼頭的擁有者李嘉誠。在長達數日的罷工和遊行中,工人以及之後加入的社會團體,手舉各種標語、橫幅、漫畫包圍了中環的“長江集團中心”,在這些標語和橫幅中,曾經的香港“超人”被稱為“萬惡資本家”“吸血鬼”“地產壟斷”。

罷工最終以加薪結束,然而風波並未止息。

“玻璃杯論”、撤資疑雲

隨後的7月間,市場傳出和記黃埔出售百佳超市,這是陪伴了香港人近40年的超市。不過,10月18日,和黃公告暫停出售,繼續其旗下零售業務的策略性研究。

8月,李嘉誠罕見地缺席了被稱為“港情咨文”的2013年的長和中期業績會,卻在一個突然前往參加的香港傳媒飯局上公開澄清他不會撤資。他以“好靚的玻璃杯(glass cup)”比喻香港:“看著好靚,但不小心打爛它也好容易”。

10月9日,李嘉誠旗下的長江實業將香港嘉湖銀座商場,以58.5億港元的總價整體出售;國慶長假前,李嘉誠旗下另一家上市公司電能實業宣佈,拆售旗下香港電燈有限公司;在內地,李嘉誠以60億元人民幣的底價叫賣其在上海陸家嘴開發的首個寫字樓項目“東方匯經O FC”,同時宣佈拋售位於廣州的西城都薈廣場。以上項目如果全部完成可套現400多億港元。

最近的11月下旬,和記黃埔再在一周內兩次出售在港物業,價格超過12億港元。

另一邊,自2010年以來,長和系總共在香港和內地以外完成了11筆收購,涉及金額約1900億港元。其中,歐洲地區占比高達94%。

涉及百億資產的跨洋變動令近年愈發敏感的公衆生疑:多年來多次宣稱“愛國、愛港,永不遷冊”的李嘉誠,是否真的要撤離他“光榮與夢想”一步步實現的地方———香港?而近期在內地的系列出售行為,是否代表其已不看好包括樓市在內的內地投資環境?

“冤枉我的,我不喜歡”近年來,除了公司的業績會,李嘉誠鮮少接受媒體訪問。在港媒的報道中,李嘉誠常以“我不想樹大招風,又不想‘碰壁’———講多錯多,所以會選擇一個適當時候,再同大家慢慢詳談”來推謝媒體的採訪。

或許目前站出來回應各界的關注和質疑,已經是他所認為的“適當時候”。

在採訪開始,未等記者預熱和發問,他表示“任何問題都可以問”,在採訪中,他說“冤枉我的,我不喜歡,就像這個‘撤資’,人家說了這麼多個月,你看,今天是我的一個反擊!這是人家沒法反駁的,因為我有數字給你們”。在採訪快要結束的時候,他笑言:“如果可以重新開始,我可能會考慮選擇參政。”在他身後,高大的落地玻璃前,一尊琥珀色的水晶雄獅臥于窗台。窗外是模糊的太平山和寬闊的維多利亞港。香江之上,貨輪、遊船來往其間,不舍晝夜。

“撤資”是個大笑話

今年7月底,市場傳出和記黃埔出售百佳超市,這是陪伴了香港人40年的超市。不過,10月18日,和黃公告暫停出售,並繼續旗下零售業務的策略性研究。10月9日,李嘉誠旗下的長江實業已將香港嘉湖銀座商場,以58 .5億港元的總價整體出售;國慶長假前,李旗下的另一家上市公司電能實業宣佈,拆售旗下的香港電燈有限公司;在內地,他以60億元人民幣的底價叫賣其在上海陸家嘴開發的首個寫字樓項目“東方匯經O FC”,同時宣佈拋售位於廣州的西城都薈廣場。另一邊,自2010年以來,長和系總共在香港和中國內地以外完成了11筆收購,涉及金額約1900億港元。這其中,歐洲地區占比高達94%。

記者:近期媒體報道你出售和減持內地部分產業,又說你從香港撤資將半數資產移師歐洲,對此你有何回應?

李嘉誠:說長和系“撤資”是一個大笑話。我可以告訴大家,以2012年為例,長和系在全球總毛收入約4300億港元,但是我們今年投資海外(新西蘭和荷蘭)的基建項目只有130億港元(17億美元),而且實際動用的資金只有80億港元(10億美元),僅僅只占今年長和系總毛收入的不足2%,可以說微不足道;同時,我們今年在香港的貨櫃碼頭項目就投資了40億港元,這樣怎能說是“撤資”,我覺得真是天方夜譚的笑話。

記者:近期長和系作出的這些調整,是出於何種考慮?你覺得在此事上,外界對你最大的“誤讀”是什麼?

李嘉誠:“撤資”這個問題,無論從哪個角度看,都是不成立的。我們集團曾經在不同國家出售業務,有的賺了超過1000億港元,賺數百億元也有不少,別人一句批評的話都沒有。在香港,如價錢合理,會繼續買,也可能會賣掉外國一些資產,或將資產上市,這都不稀奇,這些都是正常的商業行為。

再說,現在我們長和系在香港的中區擁有的物業包括長江集團中心、華人行、和記大廈等,總面積加起來大約有380萬平方呎,總市值1300億港元,有三幢大廈因為我曾在那裡工作過,一定不會賣,只用作收租;內地方面,位於最佳地段的收租物業包括上海、北京如東方廣場等亦約有500萬平方呎,總市值至少400億港元,內地、香港兩地只是收租的物業市值就有1700億港元,至於集團和我私人持有的全部海外收租物業市值只是內地、香港兩地的5?。

記者:可是當香港和內地出現了很多關於你投資決定的不同聲音,你覺得是否有必要去解釋?為什麼沒有在第一時間出面澄清?

李嘉誠:別人說我怎樣怎樣,一般來說我不喜歡辯解,如果每天都是這樣辯來辯去,太疲倦了,不值得。我還可以舉個例,過去二三十年,我們一向與新加坡政府關係非常融洽,而出售物業數以百億計;在過去兩年我們在新加坡幾乎買不到土地,現持可發展的土地也很少,在新加坡已經沒有可收租的物業,也沒人批評我們“撤資”,不只新加坡,我們在全球52個國家均有業務,只有香港說我“撤資”,然後還傳到內地去。

企業按照法律經營,賺得盈利後再投資其他任何地區。或因經營不善虧損、業務回報低或前景欠佳而退出,均屬純商業決定。高賣低買本來就是正常的商業行為,但就全世界而言,從來沒有批評過我們撤資,惟獨香港傳言不斷,令人遺憾。

記者:那你覺得為何會出現這樣的言論?

李嘉誠:起初也就一兩個人在講,後來就是跟風。我舉個例,現在如果有人在中環支個小凳子,站在上面亂講一通,起碼也有一兩千人圍過去。

記者:所以你當時聽到這個言論覺得很奇怪?

李嘉誠:確實很奇怪。還有就是媒體發現只要跟長和系有關,跟李嘉誠有關的話題,就容易引起大家的注意。


港人非議皆因“盛名之累”

一定不會“遷冊”,長和系永遠不會離開香港,不過規模的大小是另一回事,主要看情況而定。至於日後出售業務,都跟“撤資”沒有連帶關係。

自由開放的市場,重視“原則” 和“法治”,兩者皆來之不易,但如果管治失當,也可以一夜之間蕩然無存。

至於福利化社會是否適用香港?關鍵是,我們要有選擇,要大家扶貧,也要自願,只能使用引導的方法。

健康社會中政府與企業的關係是息息相關的。關鍵是政府的權力要在法治的基礎上公平公正地落實執 行 政 策 ,香港不能“人治”,永遠不能選擇性行使權力。

對於現在香港人對曾經的“李超人”的非議,李嘉誠沒有迴避,回應卻也只是輕描淡寫,“這是盛名之累”。盡管接受採訪時他仍然堅定表示“ 永 不 遷冊”,不過在字裡行間對未來投資香港表示了謹慎的態度,表示一切必須以股東利益為大前提。

記者:10多年前,大家稱呼你都是“李超人”,但是現在香港人提起你會用到一些負面的詞匯,面對現在香港人對你的抱怨和非議,是否會影響你的情緒?

李嘉誠:(貧富懸殊)是世界大趨勢,全球化之後,普羅大衆面對的環境越來越艱難。香港還好,雖然香港地產市道不算好,因澳門娛樂事業發展好,賭場生意挺好,於是香港的裝修工人都轉到澳門去。與10年前相比,歐美普羅大衆、工人階級今日的收入和購買能力,原則上是沒有太大的改善。

我覺得這是盛名之累,但我也明白人生很短,不應浪費時間去理會這些事情,應從正途去做對的事,例如基金會的工作每天都在進步中,每天都有成果,像在荒蕪之地,種下大樹,讓後人有收穫,這是很高興的事。

記者:但是現在香港社會貧富分化很嚴重,大家似乎紛紛把矛頭直指富豪?

李嘉誠:貧富分化,並非香港獨有,內地也有。只是因為我們在香港投資較大,引來抨擊。

記者:這些是否會影響你未來在香港的投資?你以前說過“永不遷冊”,現在還會堅持嗎?

李嘉誠:一定不會“遷冊”,長和系永遠不會離開香港,不過規模的大小是另一回事,主要看情況而定,我有百分之百的責任要去保護股東的利益。至於日後出售業務,都跟“撤資”沒有連帶關係。

記者:那你未來選擇投資的標準如何考量?

李嘉誠:我一定要選擇有公平法律的國家,我們在一些國家經營30多年,政府並沒有因為我是外國投資者而出現不公平的對待。我們是上市公司,一切必須以股東利益為大前提,經營業務不能鋌而走險,我每天都會檢討集團的投資和營運策略,生意規模大小會隨著業務所在地區或國家的政治和經濟狀況而作出決定。

不過在香港本地確實已經很難再擴展,原本我曾想出售百佳,後來因價格不理想,及發現有更好的構思,所以叫停。


內地樓市價格太高

當提及香港是“李家之城”、李家“地產霸權”等說法,李嘉誠表示他不認同。他說自己20多年前就已預見香港市場的局限,因此他是最早邁出海外投資的商人,在港投資早已不是重頭。不過,作為屈指可數的房產大開發商,李嘉誠對於目前樓市也表現出擔憂之色。

記者:在香港,有市民對記者說,香港現在就是“李家的城”,說你“地產壟斷”之類的,對此你怎麼看?

李嘉誠:1979年我收購和記黃埔之前,它在香港以外的地方是零投資,投資海外是由我開始的。當時我就知道香港的市場有限,我不斷到外國投資,今天證明我的做法是對的,如果集中在香港投資,根本是蠢事!二三十年前我已預見香港這個情況,不是我聰明,而是香港就幾百萬人口,能做多少生意呢?

其實和黃的香港業務占全球投資比例約為15%,長實在香港的投資占全球的約1/3,如果地產做得少一點,比例會更小。

記者:香港人對你最大意見,說你“地產霸權”?

李嘉誠:“地產霸權”實在是一個笑話,我們在外地賺的錢遠遠多于香港,過去兩三年我們在香港買入的項目較少,香港地價高,已看到不健康的趨勢,內地的地價也飛漲,我們也無法成功投得土地。

今年至目前為止,我們僅獲批出一宗總值只得30億左右的樓盤,位居最末,以致我們今年全年賣樓只得約40億港元,僅及過去兩年每年銷售總額260億-270億之間的15%左右,是13年來最差的一年。

若地產業務繼續艱難地經營,高價投地而虧本,就是對不起股東。我們是一家小心經營的公司,長實今天的負債比例是4%,和黃是21%,以其這麼大規模的公司而言,在外國是屬於低的比例,還有在加拿大的H usky,負債比例只有12%,也是非常低的,這是我做生意的原則,對於債務和貸款問題,非常小心處理,如履薄冰。我在1950年開始做生意,到今天已經60多年,經歷過不少風風雨雨,也一路走過來。

而且大家都知道香港地產市場一直由政府政策主導,不論從土地供應到投地條件的設計、房地產稅務政策等,並非由地產商決定,因此“地產霸權”並不屬於地產商。

記者:你剛才提到內地的地價飛漲很難買到地,那你怎樣看待目前內地的樓市行情?

李嘉誠:這個都不用我說,你看現在內地政府部門都說要調控樓市,說房價太高,不聽他們的話,還可以聽誰的話?

記者:那你也覺得現在內地樓市的價格已經太高?

李嘉誠:是的,價格漲太高,一般老百姓已經難以承受。所以近期也看到政府出台了調控政策,譬如買二套房限貸等。現在投資地產的公司也有危險,要很謹慎,很小心,我一生的原則是不會去賺“最後一個銅板”。

數字1 以2012年為例,長和系在全球總毛收入約4 3 0 0億港元,但今年投資海外(新西蘭和荷蘭)的基建項目只有13 0億港元,而且實際動用的資金只有8 0億港元,僅僅只占今年長和系總毛收入的不足2 %,可以說微不足道;同時,我們今年在香港的貨櫃碼頭項目就投資了4 0億港元數字2 長和系在香港的中區擁有的物業大約有380萬平方呎,總市值13 0 0億港元;內地方面,位於最佳地段的收租物業包括上海、北京如東方廣場等亦約有500萬平方呎,總市值至少4 0 0億港元,內地、香港兩地只是收租的物業市值就有17 0 0億港元,全部海外收租物業市值只是內地、香港兩地的5? 高賣低買本來就是正常的商業行為,但就全世界而言,從來沒有批評過我們撤資,惟獨香港傳言不斷,令人遺憾現在投資地產的公司也有危險,要很謹慎,很小心,我一生的原則是不會去賺“最後一個銅板”

香港不能“人治”

對於政治,李嘉誠表示他沒有參與,也無法預測和影響,對剛剛閉幕的三中全會細則他會一一研究。他強調,政府的權力要在法治的基礎上公平公正地落實執行政策,香港不能“人治”,永遠不能選擇性行使權力。

記者:外界都很好奇,你的投資決定在多大程度上是基於商業判斷,多大程度上基於政治分析?

李嘉誠:作為負責任的國際企業主持人,經營業務不能鋌而走險,一切必須以股東利益為大前提。世界上的投資機會和選擇,實在令我們應接不暇;集團可以挑選有法治、政策公平的環境投資;在政策不公平、營商環境不佳、政府選擇性行使權力之下,投資意欲一定相對下降。

我並非萬能,無法預測政治變化,也絕對沒法影響政治,我只能以我的智慧作出對股東有利的事,因為股東對我是非常信任的。

記者:這幾年有些企業家因為各種顧慮,表示在商言商,不談國事,商人要不要關心政治、談論國事,你怎樣看?

李嘉誠:我不是聰明的人(笑)。你提到的是明哲保身,不過如果政治問題真的沖著自己而來,擔憂也沒用。

我沒有參與政治,但我關心政治,政治跟經濟根本是手和腳的關係,假如兩者背道而馳,就難以處理,希望政治和經濟好,讓人民富國家強。我曾經說過:講真話,做實事,有貢獻。

記者:對於剛閉幕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李先生是否有留意?你對其中涉及到改革的舉措怎樣評價?

李嘉誠:我這麼愛自己的國家,一定都會去關注。我對經濟的改革,例如農民土地變成資產,讓廣大農民共同分享現代化成果和賦予農民更大財產權利,還有國企盈利上繳30%以改善人民生活,這些絕對是好事。還有國家鼓勵企業到外地投資,我在外國投資方面算是走前一點,可以說成功吧!

記者:那你覺得這次三中全會有哪些方面沒提及?

李嘉誠:提出的都是對國家前途有好處的,但沒可能讓13億人每個人都高興,但是我對國家是心存很大的希望和盼望。

記者:你覺得香港自由市場經濟信條是否開始被挑戰?一個更福利化的香港會是一個正確的選擇麼?

李嘉誠:自由開放的市場,重視“原則”和“法治”,兩者皆來之不易,但如果管治失當,也可以一夜之間蕩然無存。

至於福利化社會是否適用香港?關鍵是,我們要有選擇,要大家扶貧,也要自願,只能使用引導的方法;我相信,香港人一向熱心于慈善,樂意助人,對我來說,幫助低收入人士是義不容辭的事;但如果政府政策錯誤,不能解決社會缺乏上進機會的問題,只向有能力的人開刀,這是錯誤的,因為香港人都想創富,政府的角色,應該要令人人有創富的機會,而不是等待“打救”。

記者:坊間傳聞香港的樓市政策影響你在香港的投資舉措,對此,你怎麼看?

李嘉誠:健康社會中政府與企業的關係是息息相關的。關鍵是政府的權力要在法治的基礎上公平公正地落實執行政策,香港不能“人治”,永遠不能選擇性行使權力。

我與香港或各國政府的關係都是建基於此的,不會因個別領導人或官員的變動而受影響,最重要是政策要令商界有信心。

“為官難,為民亦不易”,有時候我慶幸自己並未當官,因為為官者要面對如何平衡和解決不同權益的問題。

重新選擇 或會參政

李嘉誠的辦公台就在臨窗處,台面上是簡單的擺設,牆上是兩幅字畫。

進入耄耋之年的李嘉誠,依然每天堅持上班。他說不懼怕死亡,但自認人生有遺憾,如可以早點成立李嘉誠基金會會更好,甚至表示如能重新選擇會考慮參政。他不願評價自己,甚至將一度準備出自傳的材料封存,不再繼續。

記者:你已85歲,回首過去,覺得自己做得好的地方有哪些?

李嘉誠:我自問無論如何努力,仍發現沒有一個人能解決所有問題;如果可以重新開始,我可能會考慮參政。

記者:你有遺憾的事情嗎?

李嘉誠:遺憾的事是沒有早點成立(李嘉誠)基金會。世上無完人,一個人即使做到99.9%的好,只要有0 .1%誤會的瑕疵,只要他是名人,也會遭到嚴厲攻擊。

記者:你的人生經歷不少波折和坎坷,回想起來,哪個階段是最艱難的?

李嘉誠:我最艱難的時候是十三四歲。那時日本侵華,父親去世,自己也有肺病。不過即使是最艱難的日子,我也充滿信心。我不斷爭取上進機會,立志要做一個有理想的好人。我想假如我沒有正確的人生觀,便無法活到現在。

記者:你所謂正確的人生觀是什麼?

李嘉誠:走正路,有理想,作為中國人,對自己民族作出貢獻。我不求名,在內地捐款,拒絕所有的建築物以我的名字命名。即使是汕大,其基建、設備90%的款項由我付出,我唯一的要求是不要寫上我的名字。

記者:面對生命終結你會害怕嗎?

李嘉誠:我不懼怕死亡。假如死亡,我還可以是一盞燈,能夠照著一條路,而且還留下有生命的基金會。沒人可破壞這個基金會,我的兒孫及董事不能從中得到任何利益。這個基金會擁有自己的資產,足夠讓它繼續做公益事業。

記者:你是否還有未完成的夢想?

李嘉誠:一直都有,包括希望國家一直富強。

記者:你出現在世人面前時總是非常簡樸,眼鏡、手錶都非名貴之物。外界很好奇,除了攝影和高爾夫,你是否還有別的樂趣?

李嘉誠:人要在工作中發現人生,生活就樂趣無窮。我每天都樂於為股東或基金會付出時間和精力,數十年如一日,我可能是公司“請病假”最少的人之一。看書是我最大的享受,我年紀雖長,每晚仍會閱讀不同類型的書籍,很多時候午夜或天亮醒來時,書本擱于胸前或落在身旁。直至今天,這個習慣依然保持不變。

記者:作為華人首富,是否有計劃出傳記,分享這一生的寶貴經驗?

李嘉誠:不少好友游說我出版傳記,若干年前我也曾在一個月裡,每天花三分之一時間與專門小組整理和撰寫傳記的資料。不過,有一天突然想到這類傳記可能會涉及其他不少人,為免對別人有所影響,最後決定把所有資料封存,不再繼續。

記者:你如何評價自己?希望後人如何評價自己?

李嘉誠:我不會理會這些事,更加不會自我評價。過去到現在,我都問心無愧,也不會認為自己是百分百完人。世上無完人,自己只是儘量用知識和感覺做自己應該做的事。

記者:如果讓你選擇墓誌銘,你會寫什麼?

李嘉誠:如果真的要寫墓誌銘,我會選擇一直支持我每天充滿鬥志的兩句話:建立自我,追求無我。

暫不退休 兒子隨時接棒

李嘉誠(右)和大兒 子 李 澤 鉅(左)。IC圖 如果是對國家民族和人類有益的事,即使卑躬屈膝我也在所不辭,但若是為個人名利或公司利益,我絕對不會這樣做。

在去年宣佈家族財產分配之後,關於接班、退休等話題就一直圍繞著李嘉誠。採訪時,李嘉誠也鮮有地公開評價了兩個兒子,對未來繼承長和系的大兒子李澤鉅更是展現出極大期望。

記者:透過維港投資(李嘉誠旗下投資公司),高科技投資已成為你的標簽。外界很難想象,一位八十多歲的香港企業家會對投資高科技企業保持如此高的命中率。你是如何挑選高科技企業進行投資的?

李嘉誠:我可以分享一個秘密,我非常喜歡讀書,每晚無論多疲憊,我都要看書,也很喜歡追求最新的科技知識。我還可以透露,除了A pple(IO S系統)和三星A ndroid(系統),很快會有一個新的(手機)操作系統出現。我非常留意與自己從事行業有關的新資訊和發展轉變。無論做什麼生意,你一定要喜歡和愛它,這樣才有進步。

記者:現在長和系的決定,在多大程度上是你的判斷,多大程度上是李澤鉅先生的決定?

李嘉誠:大兒子V ictor(李澤鉅)大學畢業後跟我工作快30年了,現在他對整個集團細微之處比我更清楚。我原本打算提早退休,不過現在的經濟環境有很多變化無法預料。即使在下一個小時把公司完全交給V ictor,相信他與所有同事也可好好地繼續經營,我不擔心。

記者:你覺得你的兒子會在哪些方面優于你?

李嘉誠:至少他受過良好教育,英文程度比我好(笑)。坦白說,我年輕時不喜歡應酬,V ictor不喜歡的程度比我更甚。他是好丈夫、好父親,工作以外跟家人過著正常的家庭生活;他做事認真,對公司業務絕對清楚,心思細密,財政保守,跟公司同事關係非常好。

記者:如何評價你的小兒子?

李嘉誠:兩個兒子都聰明,但性格不同,我非常愛他們,他們也愛國。大兒子V icto r循規蹈矩,工作認真,不偷懶;小兒子R ich ard(李澤楷)也聰明,很靈活,雖然喜歡玩,但這幾年他的事業有大改變,讓我安心不少。

記者:你之前說過考慮退休,還有計劃嗎?

李嘉誠:我已做好退休準備,但現在還沒有這個計劃。



為慈善 卑躬屈膝在所不辭

成立超過30年的李嘉誠基金會,被李嘉誠稱為“第三個兒子”,並將三分之一的資產投入其中。他稱,基金會八成捐款會用在 大 中 華 地區。對基金會的事務,他可以親力親為,甚至站台求人。

記者:你把基金會稱為“第三個兒子”,怎麼保障其資金投入和運作?

李嘉誠:基金會已擁有我三分之一的資產,至今已捐出145億港元。今年承諾及已捐出的款額就有40億港元,為曆年最高。我規定基金會80%以上的捐款用于大中華地區,不超過20%的用在海外。

記者:聽說基金會選擇項目的最終決定權都在你本人,什麼樣的項目能打動你?

李嘉誠:現在基金會主要做兩大範疇,教育和醫療。在內地,我們有很多項目在不同地方做了10多年,現在仍在繼續。還有一些是我自己主動要去做的,跟民政部合作的針對全國貧困家庭唇齶裂兒童的“重生行動”,已有2萬多名兒童受惠;在西部三個省份試點的疝氣手術,給患兒提供免費手術及交通費,目前已擴展至西部其他省份。我現在最想瞭解的,是有哪些項目最需要幫助但政府部門可能還沒覆蓋到的,我們是發自內心去做這些事,期望病人真正得到益處。

記者:你在內地開展對癌症晚期病人的臨終關懷項目,初衷是什麼?

李嘉誠:其實內地喜歡做這類服務的人並不多,反而其他如兒童項目比較多人做,因為幫助孩子回報高。我最初想做臨終關懷項目,是因在一個寒冷冬天,我去探望一位患癌症的朋友,他看見我非常高興,直到睡著都拉著我的手沒有放開。當時我想,這個朋友很富有,能得到很好的醫療照顧,但還是痛苦不已。內地貧窮的癌症病人生活又怎樣?所以就萌生開展“寧養”服務的想法,我不喜歡叫“臨終關懷”,改為“寧養服務”。現在相關寧養服務項目每年資助金額會增加,未來兩三年內,每年捐款要增至1億元。

記者:除了出資,你會給基金會事務上分配多少時間?

李嘉誠:我對基金會事務親力親為,無論何時,只要項目有需要,我都盡可能出席交流和分享活動。

記者:如果基金會需要你站台,你會為它求人麼?

李嘉誠:為基金會項目而求助于人的情況時常會有,出發點無非是希望儘量提高項目效益,有效果地幫助更多有需要的人。如果是對國家民族和人類有益的事,即使卑躬屈膝我也在所不辭,但若是為個人名利或公司利益,我絕對不會這樣做。

“探秘”辦公室 20平米辦公室遙控近萬億財富

掃二維碼

看辦公室

360°全景 我不求名,在內地捐款,拒絕所有的建築物以我的名字命名。即使是汕大,其基建、設備90%的款項由我付出,我唯一的要求是不要寫上我的名字。

我不懼怕死亡。假如死亡,我還可以是一盞燈,能夠照著一條路,而且還留下有生命的基金會。

一般來說,應該是“自強不息 厚德載物”,但是我覺得這輩子都在自強不息,現在更應該追求的是後者。

如果真的要寫墓誌銘,我會選擇一直支持我每天充滿鬥志的兩句話:建立自我,追求無我。

“長江集團中心”位於香港中環皇后大道中2號。這座70層高的建築外形方正,被媒體形容為造型酷似李嘉誠的性格———謹慎低調。旁邊的“1號”則是李嘉誠多年來親密的生意伙伴———匯豐銀行總部。

保安森嚴:電梯根本無法抵達“長江集團中心”大樓頂樓70層是李嘉誠的專屬辦公樓層,辦公室、休息室、小型會議室、餐廳一應俱全。李嘉誠日常的辦公事務都在這裡進行。周一至周六上午九點前,年屆85歲的李嘉誠都會準時出現在這裡。

李嘉誠的個人辦公室在樓層的盡頭處,門前的牆上掛著一幅金屬篆刻的長江流域圖。推門進去,兩面巨大的落地玻璃窗外,維多利亞港的景色一覽無遺,幾十座標誌性的摩天大樓一同分割出香港標誌性的天際線。

這個辦公室曾被稱作世界上最神秘的辦公室之一,除非有特定的保安人員陪同刷密碼卡,否則電梯根本無法抵達。在這個20平米左右的辦公室里,李嘉誠遙控指揮財富帝國遍佈全球52個國家和地區的近萬億財富。

陳設簡單:兩台電腦六部電話李嘉誠的辦公台就在臨窗處,台面上是簡單的擺設,沒有照片,沒有獎杯,也沒有紙質文件,他解釋自己喜歡“今日事,今日畢,桌上不留紙”。桌上只有一座同事送他的李嘉誠卡通公仔,上面是八個字:“厚德載物,自強不息”。他解釋,“一般來說,應該是‘自強不息 厚德載物’,但是我覺得這輩子都在自強不息,現在更應該追求的是後者。”辦公台桌椅兩邊是兩台處於工作狀態的電腦,頁面閃爍的是集團股票的動態。辦公桌對面一套待客沙發,沙發邊的櫃子上是兩座慈善獎杯。圍繞辦公桌安裝有六部電話:第一台,只有最親密的朋友和家人才能接入;第二台,直通和記黃埔總裁;第三台和第四台,供集團開會使用;第五台,直通秘書室;第六台,則可以撥打長江大廈所有分機。

座椅右手邊的牆上是兩幅字畫,其中一幅是鄭板橋的《竹聲蕭蕭》,另一幅是李嘉誠自稱“近年來很喜歡的一副對子”,也是辦公室里懸掛的唯一書法,語出左宗棠:“發上等願結中等緣享下等福;擇高處立尋平處住向寬處行”。


採寫:南都記者 李拉 安小慶 發自香港攝影:南都記者 胡可(除署名外)

返回財經茄哩啡主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