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uesday, 23 July 2013

“隱形富豪”張峻

日期: 2013年7月23日
原文: 新財富


資產規模破千億的生命人壽,已然成了保險業的一匹黑馬。眼下,其正大跨步向綜合性金融控股公司邁進,甚至被認為可能成為保險業的第二家中國平安。

自生命人壽總部從上海南遷深圳以來,其背後實際控制人張峻逐步浮出水面,創始股東中具有決定性話語權的徐明幾近出局。明面上,張峻僅僅是通過富德控股持有生命人壽20%股權,但在暗地裡,通過代理人代持的方式,其控制的生命人壽股權至少達到67.25%,甚至高達80%。
生命人壽的八家創始股東中,除了徐明控制的大連實德,其餘皆陸續退出,而這些股權均被張峻暗中收入囊中。伴隨生命人壽註冊資本巨幅增資至107億元,張峻受讓、增資的耗資總額超過百億,其巨額增量資本金的來源,成了一個巨大的謎。
與張峻巨額增資資金來源之謎相伴隨的,是其鮮為人知的發家史。 2008年以前的張峻,鮮有見諸媒體,因而對於外界來說,張峻其人,幾乎是因控股生命人壽而一夜之間冒出的。追溯張峻的發家史,可以用“狡兔四窟”來形容,其在不同的階段以不同的面目出現,運作的核心平台也不停變換。此外,不僅其麾下企業名稱不停更名,其本人的姓名也作過更改。
而越到後期,張峻對麾下企業的控制,越呈現出“關聯持股非關聯化”的趨勢,一系列影子公司紛紛被設立,由代名人持有,張峻則隱身幕後(詳見《生命系全圖》)。同時,境內、境外資本市場,均不缺張峻的身影,他明里暗裡入股的上市公司多達11家。其對上市公司的介入,同樣呈現出“關聯持股非關聯化”的特徵。
張峻,這位從未被各種富豪榜關注過的隱形富豪,圍繞著他的一切,都顯得那麼神秘而又不同尋常。
生命人壽股權迷局
揭秘張峻的隱性關聯持股
2002年生命人壽設立之初,股東陣容可謂強大,徐明麾下大連實德、首鋼總公司、廣東省國資委旗下廣晟資產經營、鄭裕彤家族控制企業,為並列第一大單一股東。 2003年,其又引入了日本產險巨頭千禧控股,此後李澤楷曾打算入股,但最終未果。
2006年後,生命人壽的股權結構開始頻繁變動,廣晟資產經營、鄭裕彤家族相繼退出,在深圳地產圈名不見經傳的張峻接盤介入。如今,明面上,張峻僅僅通過富德控股持有生命人壽20%股權,但在暗地裡,通過代理人代持的方式,其控制的生命人壽股權比例至少達到67.25%,甚至高達80%。
與此同時,生命人壽在短短5年內進行了九輪增​​資,伴隨密集的增資擴股,其註冊資本劇增至107億元,張峻受讓、增資的耗資總額超過百億。其巨額增量資本金的來源,亦成了一個巨大的謎。
2013年3月1日,深圳市新版工商營業執照頒發儀式現場。
生命人壽保險股份有限公司(下稱“生命人壽”)董事長張峻,從深圳市委書記王榮手中,接過了商事登記體制改革後的首張新版營業執照(不再記載經營範圍、註冊資本、無需驗資報告)。其麾下生命人壽的全資子公司—深圳市前海富德能源投資控股有限公司,成為首家領取新版營業執照的企業。
在隨後的新聞報導中,無一媒體提及這張具有像徵意義的營業執照,是頒發給了生命人壽的全資子公司,甚至無人提及與王榮合影者係張峻。
張峻似乎想刻意保持低調。
但這並不能改變深圳市政府對生命人壽的重視程度,該公司在深圳中心區(CBD)毗鄰平安國際金融大廈的核心地段,獲得了一塊近萬平方米的地塊用於建設總部大廈,即是一個側證。
生命人壽2012年年度報告顯示,該公司總資產突破千億大關,達到1127億元。而在5年前,生命人壽將總部從上海搬遷至深圳之時,其總資產才剛剛跨過百億門檻。
與資產規模增長等量齊觀的,是其股東結構的翻天覆地變化。
生命人壽最早的發起人股東逐一退出了,而股權的接盤者清一色是來自深圳的公司。最終,在生命人壽設立之初與其沒有絲毫關係的張峻,成了該公司的實際控制人。如果不是因為控制生命人壽,張峻只能說是一位在全國默默無聞的深圳小地產商。
張峻是何時以何種方式介入到生命人壽的?除了明面上的20%持股量之外,張峻究竟還控制多少生命人壽​​的股份?張峻接盤股權、增資生命人壽的百億資金又從何而來?
這一切,都是有待揭開的謎題。
顯赫的創始股東陣容
據生命人壽發布的公開資料,該公司於2002年3月4日成立,註冊資本10.2億元,設立時總部位於上海。但《新財富》記者查閱到的上海市工商局電子檔資料顯示,生命人壽最早的總部並不在上海,而是2006年9月6日從外省市遷入上海。其最早的可能註冊地北京,也未查詢到其註冊信息,其原始註冊地不詳。
設立之初,生命人壽的股權由較為分散的8家股東持有,且各家的持股比例相對接近(圖1)。這8家股東,基本可以分為話語權較強的四方力量,即徐明麾下的大連實德、首鋼總公司、廣東省國資委旗下的廣晟資產經營、鄭裕彤家族控制的武漢武新實業及武漢益利科技,這四家都是單一併列第一大股東。
生命人壽的創始股東,不僅個個聲名顯赫,且國資、民資、港資皆有,資本屬性可謂多樣化。這一利益均霑的格局,正凸顯出金融牌照在中國屬於稀缺資源。而這些機構,對於入股金融機構一直不無興趣。除生命人壽外,實德系公司曾先後參股太平洋保險、華匯人壽、大連銀行、鐵嶺商業銀行、鑫匯村鎮銀行、景順基金等機構,首鋼總公司入股了華夏銀行等機構,鄭裕彤家族則參股了中國平安、匯豐人壽。
生命人壽得以設立,與大連實德控制人徐明有著密切關係,據稱生命人壽能夠拿下保險牌照,係由他去奔走爭取的,而且生命人壽的創始董事長李鋼,也是他從馬明哲掌控的平安保險挖過來的。李鋼曾參與創建平安,並任平安保險集團副總經理。
鄭裕彤家族得以入股生命人壽,實際靠的是假內資的障眼法實現的。武漢武新實業及武漢益利科技發展,實際並不由鄭裕彤家族或其麾下香港公司直接持有。以武漢武新實業為例,該公司最早是由鄭裕彤麾下的香港新世界(中國)有限公司與武漢建設投資公司分別出資500萬美元成立的中外合資企業,後來股權幾經變更,最後成為由鄭澤良、鄭玉鶯和湯巧蓮三位自然人持有的內資企業,而這三位自然人,實為鄭裕彤麾下周大福(01929.HK)設在順德的加工廠的工人。武漢益利科技發展的情況類似。
變更成內資企業以後,武漢武新實業規避了當時中國政府對外資入股金融機構的限制,1999年,其出資大約1.5億元,成為平安保險的股東,持股4.4%。同樣的手法2002年再次被複製,武漢武新實業與武漢益利科技發展分別出資1.8億元及1.2億元,持有生命人壽17.65%及11.76%股權,幕後的鄭裕彤家族成為實際上的第一大股東。
生命人壽發起人股東中,另一家較為特殊的企業是持股2.94%的合昇實業發展。該公司係上市公司新湖中寶(600208,原名中寶戴夢得)原第二大股東,據新湖中寶2002年12月4日公告,公司第二大股東由“戴夢得實業發展有限公司”更名為“合昇實業發展有限公司”。
2003年6月,在首任董事長李鋼的主持下,生命人壽引進了日本產險集團千禧控股(Millea Holdings)作為外資股東。千禧控股旗下擁有朝日人壽、東京海上、日動火災、協榮火災等知名保險公司。
當時國家對外資入股保險公司的政策限制是:外資持股比例不得超過25%,單一外資股東持股比例不得超過20%。於是,千禧控股的出資額最終定為3.38億元,佔總股份的比例為24.9%;為了進一步規避單一股東不得超過20%的限制,這筆投資又被分為等額的兩筆資金,分別由千禧亞洲公司(Millea Asia Pte. Ltd.)及東京海上火災保險株式會社分別持有12.45%。
至此,生命人壽早期的股權結構基本定型,僅在2005年底,巨能實業將其9600萬元出資額(7.07%)轉讓給了合昇實業發展(圖2),註冊資本也一直未有變化。
期間,李澤楷曾打算入股生命人壽,但最終未果。 2005年6月6日,他旗下的盈科保險(00065.HK,已退市)發佈公告,全資子公司Noblenew同意認購(鄭裕彤家族控制的)Praise Idea公司發行的5.08億港元票據。根據協議,Noblenew有權行使轉換權,將該等票據轉換為對“武漢武新實業”和“北京丰利投資(武漢益利科技發展遷址更名而來)”的全額持股。這樣,李澤楷便可以間接持股生命人壽22.09%。由於日本股東已經持有生命人壽24.9%股權,盈科保險完成股權轉換的話,則打破了外資持股保險公司25%的上限,所以這一交易最終未獲保監會批准。
神秘潮商張峻初入局
2006年之後,生命人壽的股權結構開始進入頻繁變動期,2006年至2007年間,兩家創始股東退出,接盤者為三家來自深圳的企業,張峻正是在此時開始介入生命人壽的(圖3) 。
張峻首次獲得生命人壽的股權,是從廣東省國資委麾下的廣晟資產經營手中受讓而來。 2006年4月,經保監會(保監發改〔2006〕366號)文件批复,廣東省廣晟資產經營所持有的1.35億元出資額(9.94%)轉讓給張峻控制的深圳市國利投資發展,後者即今天生命人壽第一大股東—富德金融控股的前身。
隨後,廣晟資產經營又將剩餘的4500萬元出資額(3.31%)轉讓,受讓方為深圳市洲際通商投資。
深圳市工商局的資料顯示,深圳市洲際通商投資設立於1994年,在受讓生命人壽股權前夕的2006年4月3日,這家公司發生了註冊資本及股東的變更。其原註冊資本為1200萬元,由杭州洲際通商投資持股80%,一位名為李鐵的自然人持股20%,之後深圳新亞洲實業發展單方面對其註資3800萬元(持股76 %),使其註冊資本達到5000萬元。
換句話說,深圳市洲際通商投資在受讓生命人壽股權之前,深圳新亞洲實業向前者入股並成為其控股股東,而深圳新亞洲實業正是張峻在深圳從事房地產開發的經營實體。
2007年,生命人壽創始股東之一瑞德實業發展(由合昇實業發展2006年更名而來)也將其持有的1.26億元出資額(9.28%)轉讓,受讓方為深圳市鋮業投資發展。
《新財富》記者查閱到的工商登記信息顯示,深圳市鋮業投資發展成立於2007年2月12日,從時間點來看,正好是受讓生命人壽股權的前夕。該公司設立時的股東為羅桂都(49%)、張逢源(45%)、方曉紅(6%)三位自然人,從股權結構來看似乎與張峻沒有關係。但外界傳言,作為股東之一的羅桂都與ST中華(000017)董事長羅桂友系兄弟關係,而ST中華的幕後控制人正為張峻。此外,深圳市鋮業投資發展的註冊地為“深圳市龍崗區橫崗街道新世界廣場2A41”,新世界廣場正是張峻的新亞洲實業所開發的樓盤。
綜上,2006至2007年間圍繞著生命人壽的三筆股權轉讓交易,接盤方似乎皆由張峻在幕後控制。通過這三筆股權交易,張峻這位新晉股東合計控制了生命人壽22.53%的股權,成為僅次於日本千禧控股的第二大股東,張峻本人也因此成為生命人壽的副董事長。
這22.53%股權對應的註冊資本為3.06億元,張峻究竟耗資多少接手該等股權,外界不得而知,但應該不太可能平價接盤。
持續五年巨額增資
2008年,生命人壽實施搬遷工程,將總部從上海搬遷到深圳。此事由在生命人壽獲得重大話語權之後的張峻一手策劃,身為副董事長的他擔任總部搬遷工作領導小組組長。
南遷深圳之後的生命人壽,無論是保費規模還是資產總額,皆實現了跨越式狂飆。 2012年底,其總資產突破千億大關,是總部搬遷深圳之前的十倍。
與此相伴隨的是,張峻於2008年8月15日上位,出任董事長,徐明請來的操盤人李鋼於2008年底去職,張峻另從新華人壽挖過來的楊智呈,成為了生命人壽業務上的領軍者。
伴隨生命人壽規模增長的,是密集的增資擴股,其在短短5年內經歷九輪增資,註冊資本從搬遷之前的13.58億元,增加到目前的107.75億元。
工商信息顯示,2009至2010年,生命人壽共計進行了四輪增資,註冊資本從13.58億元增加至35.73億元。在這四輪增資中,大連實德追加投資2.76億元,首鋼追加投資3.18億元,日本千禧控股追加投資2.63億元。相較於這幾家早期股東的增資額,張峻控制的三家深圳系股東出資額幾乎翻番,洲際通商投資增資3.36億元,國利投資發展增資4.6億元,鋮業投資發展增資5.63億元。
與此同時,鄭裕彤家族控制的北京丰利投資、武新裕福實業(武漢武新實業更名而來),不僅沒有跟進增資,反而進行了轉股套現,所轉讓股權悉數由張峻麾下企業接盤。
2009年8月4日,北京利豐投資將其持有的1.2億元出資額轉讓,受讓方為洲際通商投資,受讓價格不詳;2010年5月31日,武新裕福實業將其持有的1.8億元出資額轉讓,受讓方為國利投資發展,受讓價格也不詳。
這一系列增資及股權轉讓交易完成之後,張峻麾下的三家深圳股東分別持股20%、19.29%、15.69%,成為生命人壽的前三大股東(圖4)。
工商信息顯示,2011至2012年,生命人壽繼續實施了四輪增資,註冊資本從35.73億元增加至94.36億元。在這四輪增資中,大連實德通過關聯公司大連東鵬地產追加投資4.56億元,日本千禧控股追加投資6.41億元。張峻控制的三家深圳系股東更是巨額增資,洲際通商投資增資8.41億元,國利投資發展此時已經更名為富德金融投資,增資額為11.72億元,鋮業投資發展此時已經更名為華信投資控股,增資額為11.96億元。
值得注意的是,在生命人壽此系列增資中,又出現了一家來自深圳的新晉股東—深圳市盈德置地有限公司,其出資額更是高達15.82億元,一舉獲得16.77%股權。
工商信息顯示,設立於2010年11月1日的盈德置地,設立之初由張峻控制的新亞洲實業全資持有。這個時間點距其首次向生命人壽出資僅幾個月,顯然又可能是為入股生命人壽而設立的。
在此階段增資中,原發起人股東首鋼未有跟進,並且在2012年將所持股份全部轉讓。 2012年1月,北京產權交易所及深圳聯合產權交易所掛出生命人壽股權轉讓公告,將轉讓首鋼總公司及其下屬公司龍贏投資所持生命人壽5.52億股(對應5.52億元出資額),掛牌價格17.65億元。轉讓完成後,首鋼將不再直接間接持有生命人壽股權。
最終,該等股權由深圳市國民投資發展有限公司按掛牌價拍得,並於2012年6月18日完成工商變更。
此前,生命人壽老股東轉讓的股權概不例外由張峻控制的公司接盤,此次接盤股權的國民投資發展是否又與張峻有關?
工商信息顯示,國民投資發展成立於1992年,曾用名深圳熊貓電子工業公司、深圳市銘源豐投資發展有限公司等。 2003年,新亞洲實業曾持股該公司73.3%。後該公司又經歷了系列的股權變更及更名,目前股東為深圳市華誠投資發展有限公司(75%)及自然人紀漢飛(25%)。
國民投資的法人股東華誠投資發展,現由兩位自然人陳小兵、張錦填持有,《新財富》記者未查到此二人與張峻有任何“交集”,但該公司現任董事黃銀泉系張峻的團隊核心成員之一,他曾出任新亞洲電子商城的董事,以及新亞洲實業全資子公司深圳市華粵電子實業的董事。
國民投資發展的自然人股東紀漢飛,也是張峻的核心團隊成員之一,曾出任張峻麾下深圳市新亞洲物業管理有限公司法人代表及董事長。
雖然目前國民投資在股權上與張峻沒有關聯,但實際依然由其代理人控制。國民投資受張峻控制的另一個側證是,2011年11月11日上午,“深圳市國民投資發展有限公司捐建和平縣農村中小學校舍建設九項工程落成慶典”的現場,與廣東省教育基金會理事長黃麗滿一同坐在主席台上的國民投資代表,正是張峻、陶美縈夫婦。
至此,生命人壽的全部股權,除了徐明以及日本千禧控股所持有部分之外,其餘統統由張峻及其隱性關聯公司掌控(圖5)。其餘創始股東何以放棄寶貴的金融牌照,外人不得而知。
張峻百億入股資金來源之謎
2013年,生命人壽又進行了一次增資,工商信息顯示的增資時間是3月25日,註冊資本由94.36億元增加至107.75億元。
此輪增資清一色由張峻麾下的深圳股東完成,盈德置地增資2.12億元、國民投資發展增資6.37億元、富德金融投資增資2.68億元、華信投資控股增資2.22億元(圖6) 。
截至目前,張峻或明或暗合計控制了生命人壽超過80%股權,所對應的出資額為86.203億元,而在2006年,其出資額還是“0”。
《新財富》統計了張峻麾下企業對生命人壽的出資詳情,86.2億元出資額中,74.63億元是直接現金增資的,而另外11.58億元是從第三方受讓而來(表1) 。現金增資部分是按1:1的比例出資的,但受讓部分不可能1:1平價接手過來,出讓方必定要獲得資本溢價。各家創始股東轉讓股權的交易中,僅有首鋼轉讓給國民投資發展的5.52億元出資額,公佈了交易價格為17.65億元,相當於出資額的3.2倍。按此比例推測,張峻麾下企業所受讓的11.58億元出資額,需要耗資大約37億元,再加上現金增資部分,總耗資高達110億元。
這不禁令人追問,一直名不見經傳的張峻,何以能拿出百億巨資入股生命人壽?
據了解,早年在深圳從事電子產品加工的張峻,於1996年轉型從事房地產開發,並於2001年開發了新亞洲花園,此後又陸續開發了新世界廣場、新亞洲廣場、新亞洲國利大廈等有限的幾個樓盤。這幾個樓盤中,除了新亞洲國利大廈位處深圳的黃金地段華強北之外,其餘皆處於相對偏僻的龍崗一帶,因而張峻在一眾深圳地產富豪中幾乎沒有知名度可言。
此外,張峻於2003年在深圳華強北推出了新亞洲電子商城,在該商城經營成功的基礎上,又於2007年推出了新亞洲電子商城二期(即新亞洲國利大廈的四層裙樓)。
可見,張峻過去財富的積累,主要來自兩塊業務,其一是房地產開發,其二是電子商城的物業租金。
就地產開發而言,《新財富》的統計顯示,張峻所開發的幾個項目合計銷售收入約為38.99億元(表2)。要推算張峻在2001、2002及2007年所開發這幾個項目的淨利潤,可以以同處深圳的三家地產上市公司金地集團(600383)、深振業(000006)、招商地產(000024)同期的淨利潤率作為參考。 2001-2002年,這三家上市公司的平均淨利潤率為8.75%,2007年的平均淨利潤率為23.62%。據此推算,張峻所開發的幾個項目合理淨利潤不足10億元。
就物業租金而言,新亞洲電子商城一期開業於2003年,總建築面積約為4萬平方米;二期開業於2007年,總建築面積約為1.6萬平方米,但有一半面積已經銷售出去,所以能夠用來收租的只有8000平方米。有從事電子行業的人士向《新財富》記者表示,深圳華強北電子市場的租金因地段不同各有差異,賽格電子市場最高,大約3000元/月/平方米,華強電子市場次之,大約2000元/月/平方米,新亞洲電子商城更低,大約1000元/月/平方米。
此外,該業內人士還表示,電子市場用於出租的有效面積,只能按照50%來計算,因為其中用作公共通道的大約要佔去一半。據此計算,新亞洲電子商城(一期、二期合計)的有效收租面積為2.4萬平方米,按照1000元/月/平方米的價格,每年可收租金約為2.88億元,十年租金總計大約可收25億元左右(考慮前期租金較目前低,並且二期經營時間只有6年)。
如此計算,張峻在地產銷售及物業出租方面的財富積累不會超過40億元,這與其在生命人壽超百億的投資額相去甚遠。
張峻的巨額出資通過什麼方式籌得?
《新財富》記者查閱的生命人壽工商檔案顯示,張峻所控制的幾家深圳法人股東,持續性地將生命人壽股權質押給銀行、信託等金融機構,質押的總額達到26.54億股(表3 )。這些股東獲得融資之後,繼續用於向生命人壽增資。
以盈德置地為例,該公司2011年5月10日出資12.86億元,獲得生命人壽12.86億股股份;隨後在2011年9月7日,即質押3億股給中航信託,通過後者發行的“天啟188號信託計劃”獲得6億元融資。
2011年11月,中航信託再發行了一款“天啟208號”信託計劃,募集資金規模為19億元,該資金用於受讓深圳盈德置地有限公司100%股權,並對其增資,盈德置地再將獲得的增資款向生命人壽增資(圖7)。該信託計劃兩年期滿後,盈德置地的原股東深圳正大厚德投資須溢價回購盈德置地的全部股權。此外,新亞洲實業及華信投資控股為該信託融資承擔連帶擔保責任。
2011年11月11日,盈德置地由厚德投資全資持有變更為中航信託全資持有,此後,盈德置地向生命人壽的所有增資股權皆質押給了中航信託。
通過質押生命人壽股權的方式,張峻籌集了數十億元的資金,用於後續向生命人壽的增資,而新增的股權又可以再質押融資。如此循環,張峻解決了短期內對生命人壽密集增資的資金來源問題。
質押金融機構股權融資,在實德系、明天係等民營企業的運作中並不鮮見,但反复質押股權融資再投資,放大資金槓桿,其風險不言而喻。雖然生命人壽至2012年已連續4年盈利,但年報顯示,其2009-2012年淨利潤合計僅約16億元。日後張峻如何償還該等資金,將成為一個新的懸疑。
洲際通商由誰控制?
洲際通商作為目前持有生命人壽12.76%股權的第四大股東,在2006年入股之後,其本身雖經歷頻繁的股權變更,控股股東先後出現過新亞洲實業、長源盛投資(富德控股的前身)、誠信德投資等公司,但其概不例外都是張峻的控制性公司,這一系列的股權變更實際都是張峻的“左手倒右手”遊戲。
但2011年之後,洲際通商的實際控制人變得模糊起來。
深圳市的工商信息顯示,當年2月1日,洲際通商發生了一次增資行為,其註冊資本由1.5億元暴增至8.5億元,增量的7億元資金由一家名為“杭州量化科技有限公司”的企業投入,張峻控制的誠信德投資持有的股權因此被稀釋至僅有17.65%。緊接著的2011年2月23日,誠信德投資將所持有的17.65%股權也全數轉讓給了杭州量化科技,後者成為洲際通商的全資股東。
2011年3月15日,洲際通商又進行增資,註冊資本從8.5億元增加至14.1億元。其中杭州量化科技增資1.5億元,使得出資額從8.5億元增加至10億元(佔股70.92%),同時另外新增一家名為“陝西天成偉業貿易有限公司”的股東進來,出資額4.1億元(佔股29.08%)。
洲際通商增資至14.1億元的兩個月之後,於2011年5月10日增加了對生命人壽的投資,出資額從5.61億元增加至11.21億元。
7個月之後的2011年10月20日,洲際通商再次增資,註冊資本從14.1億元增加至20億元,由杭州量化科技與陝西天成偉業貿易按等比例增資,此後其資本金再未有變化。此輪增資之後,洲際通商又向生命人壽追加投資,出資額從11.21億元增加至13.75億元。
顯然,洲際通商2011年之後向生命人壽追加的投資,資金來源皆來自於杭州量化科技及陝西天成偉業貿易兩家新股東。 《新財富》記者追溯兩家新股東的上層持股者獲悉,杭州量化科技由四川樂德商貿發展有限公司持股90%,自然人李長春持股10%;而陝西天成偉業貿易則由自然人朱惠蘭與鄒春娟分別持有40%、60%。
這幾位自然人股東身份不詳,也未發現他們與張峻有任何“交集”,很難判斷他們與張峻是否存在關聯。
此外,杭州量化科技與陝西天成偉業貿易各自的註冊資本,與它們在洲際通商的出資額呈現出巨大的落差。杭州量化科技持有洲際通商14.18億元出資額,但其本身的註冊資本僅有5000萬元;陝西天成偉業貿易持有洲際通商5.82億元出資額,其本身註冊資本也僅有1000萬元。
《新財富》記者進一步查閱杭州量化科技的工商年檢報告發現,該公司2010-2012年的營業收入分別為3.1萬元、4.7萬元、1.8萬元;2012年的資產負債表顯示,該公司淨資產4941.77萬元,但固定資產與存貨皆為“0”,應是一家空殼公司。
值得注意的是,該公司2012年資產負債表上,有一筆高達13.82億元的巨額負債掛在“其他應付款”科目上,這筆資金加上5000萬元的實收資本正好略多於對洲際通商的出資額。而該公司設立的時間為2010年8月30日,距其首次入股洲際通商僅僅5個月時間。
一家空殼公司被匆匆設立,然後又從他方借入十餘億巨資,幾個月之後迅速收購了生命人壽的第四大股東,這背後究竟隱藏著什麼呢?
這個問題,或許只有張峻能完整回答。
張峻發家史隱形富豪“狡兔四窟”
張峻早期的創業,始於深圳一家名為“寶安縣粵寶永發工業公司”的集體企業。此後,其發家過程先後經歷了粵寶永發—新亞洲實業—國民投資—富德控股四個階段。在不同時期內,張峻採用不同企業作為核心控股平台,麾下企業名稱也不停更改。並且,越到後期,張峻越趨向於通過代理人持股的方式隱身幕後。
2013年2月下旬,一條與富豪張峻有關的新聞,登上了各大報紙及門戶網站。這條新聞源自微博上一位名為“張家樂KING”的ID,發布了一組極其炫富的私人照片。照片中這位“深圳頂級富二代”,年方十六,美女環繞,超級跑車、豪華遊艇、私人飛機一應俱全。隨即有人指出,“張家樂父親是生命人壽董事長張峻,華強北和龍崗新亞洲的老闆,資產上百億????”
這條被廣泛傳播的花邊新聞,未能確認張家樂是否確屬張峻的兒子,但無疑令原本低調的張峻大面積曝光。
自生命人壽總部從上海南遷深圳以來,其背後實際控制人張峻逐步浮出水面。但關於張峻2008年以前的經歷,媒體的報導僅有寥寥數語,“張峻原名張仲俊,汕頭普寧人,開始創業時做電子,後轉做房地產”。
其翔實的發家史,幾乎可以用“狡兔四窟”來形容,不同的階段以不同的面目出現,運作的核心控股平台也不停變換。 《新財富》記者經過詳細的查證,張峻的產業運作平台先後經歷了粵寶永發—新亞洲實業—國民投資—富德控股四個階段。
“粵寶永發”與“張仲俊”
張峻起家於深圳龍崗,其早期創業經歷,與深圳一家名為寶安縣粵寶永發工業公司(下簡稱“粵寶永發”)的集體企業息息相關。該公司成立於1988年,後因1993年寶安縣撤銷,分別設立寶安區與龍崗區,名稱變更為深圳龍崗區粵寶永發工業公司。
就產權關係而言,粵寶永發系深圳粵寶電子工業總公司(下稱“粵寶總公司”)的下屬公司,而粵寶總公司則由當時的龍崗鎮政府與廣東省電子信息產業集團於1984年合資設立。
粵寶永發主要從事收音機、錄音機等電子產品的加工,這便是張峻“早期從事電子業”的源頭。作為鎮辦集體企業的粵寶永發,與張峻產生交集,是在1991年。
1991年8月23日,粵寶永發的法人代表發生變更,由李孟貴變更為張仲整,此人系張峻的哥哥,而那個時候張峻的名字還是叫“張仲俊”。就在張仲整出任法人代表之後第二年,粵寶永發分別設立了兩家公司—深圳熊貓電子工業公司(持股94%)及深圳粵興電子有限公司(持股15%)。
熊貓電子工業公司,即為張峻日後重要運作平台“國民投資”的前身;粵興電子有限公司,即為張峻日後地產運作平台“新亞洲實業”的前身。粵興電子設立時,另外85%股權由香港金堅電子有限公司投入,該公司即張峻在香港設立的控股公司“香港新亞洲集團”的前身(圖1)。
粵興電子設立時,張仲俊的名字第一次出現,擔任法人代表、董事長,其前妻蘇素玉出任總經理,張仲整則出任副董事長。
此後幾年時間裡,張仲俊、張仲整兄弟以粵興電子及熊貓電子為平台,從事著電子產品加工業。可以說,其早期的原始積累,與粵寶永發這家集體企業的“供血”不無關係。直到日後張峻羽翼豐滿之​​後,憑藉一次蹊蹺的股權變更,徹底脫離了與該集體企業的產權關係。
“新亞洲實業”的地產征途
四年之後的1996年,張峻開始轉向地產業。
當年2月1日,粵興電子更名為深圳新亞洲實業發展有限公司(下稱“新亞洲實業”),該公司的香港控股公司—香港金堅電子也相應更名為香港新亞洲集團,公司法人代表、董事長張仲俊改名為張峻。同年12月23日,新亞洲實業註冊資本增資至1億元,並且經營範圍也在生產錄音機等電子設備之外,增加了房地產開發及物業管理。
1997年,熊貓電子更名為深圳市銘源豐投資發展有限公司(下稱“銘源豐投資”),註冊資本從130萬元增加至3000萬元,並成為新亞洲實業的子公司,其經營範圍同樣也增加了房地產開發一項。此後,新亞洲園藝綠化、新亞洲物業管理、新亞洲電子商城等數家子公司也先後設立(圖2)。
從1996至1999年間,除了張峻、張仲整之外,張仲明、張仲慧、張仲秀、張燕嬋等張氏家族成員先後加入進來;此外,施寧偉、岳鴻軍、馬燕華、姚正旺等日後的張峻團隊重要成員也先後加入。
2001年8月,新亞洲實業推出其開發的第一個樓盤—新亞洲花園,此後的2002年4月及11月,又先後推出了新亞洲廣場及新世界廣場兩個樓盤。但由於這幾個樓盤皆地處深圳關外的龍崗區,因而新亞洲實業在大腕雲集的深圳地產圈中知名度不高。而且,由於當時遠未到全國性地產爆發期,其開盤價皆較為低廉,僅為3500-3750元/平方米,所以這幾個樓盤並未給張峻帶來多豐厚的回報。
2007年1月,新亞洲實業推出新亞洲國利大廈,這也是其開發的最後一個樓盤,由於地處深圳最為繁華的華強北片區,1.91萬元/平方米的開盤價在當時的深圳稱得上是高價了。
真正給新亞洲實業帶來知名度的,是其在深圳華強北經營的新亞洲電子商城。 2003年新亞洲電子商城一期開業,4萬平方米的總建築面積,全部用於出租。 2007年,新亞洲電子商城二期(即新亞洲國利大廈的四層裙樓)建成開業,總建築面積1.6萬平方米。由於商城一期運營成功,二期工程拿出一​​半的面積用來銷售,其售價高達15.8萬元/平方米。
一如眾多地產商行走在灰色地帶一樣,新亞洲實業同樣未能倖免。
2004年6月,因新亞洲實業未經業主同意改變用地規劃,私賣屬於業主共享的土地,與新亞洲花園全體業主產生衝突。
新亞洲花園小區原土地使用權的宗地號為G01029-16,佔地面積為59.39萬平方米,作為一個超大型社區,包含7個小區、兩個會所、兩塊綠地花園、一個人工湖、三所幼兒園、一所小學和一所中學。 2001-2002年,其一期和二期工程先後完工,1300戶餘業主入住,領取的房產證上明確註明宗地號為G01029-16,共有使用權面積為59.39萬平方米。
但新亞洲實業在業主不知情的情況下,將G01029-16宗地作廢,分拆成三塊新的宗地G01029-0028、G01029-0029、G01029-0030,並將其中佔地面積最大的一塊36.46萬平方米的G01029-0030宗地於2003年11月轉讓給了深圳市鴻榮源房地產開發有限公司。
這些變更的所有手續,新亞洲實業通過不為人知的途徑從國土部門全部辦妥,而新亞洲花園的全體業主則被蒙在鼓裡。如此下來,新亞洲花園的業主憑空少了36萬多平方米的共有權面積,這原本是新亞洲花園的第三期工程四個小區,以及綠化草地廣場和一個人工湖用地。
後新亞洲花園業主反复投訴,逐級向政府部門反映,問題皆未得到解決。如今,在這塊宗地上,鴻榮源地產開發成了一個總建築面積超80萬平方米、近4000戶的超大型社區—公園大地。
“粵寶永發”莫名消失
原本,新亞洲實業和銘源豐投資在產權上都算是粵寶永發持股,但兩次蹊蹺的股權變更,使得這兩家企業先後徹底脫離了集體性質的粵寶永發(圖3)。
先看銘源豐投資脫離粵寶永發的過程。
1997年9月16日,原熊貓電子工業公司更名為銘源豐投資。
1997年12月29日,持股94%的粵寶永發將其中44%的股權轉讓給天地翔投資發展,形成二者各持股銘源豐投資50%的格局。
1998年6月1日,銘源豐投資的股權發生了一次蹊蹺的變更,“粵寶永發”將其所持的50%股權(對應1500萬元出資額),轉讓給了另一個“粵寶永發”。雖然二者的簡稱相同,但全稱並不相同,出讓方的全稱為“深圳市龍崗區粵寶永發工業公司”,而受讓方的全稱為“深圳市粵寶永發實業有限公司”。 《新財富》記者查詢工商資料發現,後者並非前者更名而來,前者名稱並未變更,一直沿用至今,但奇怪的是,記者在深圳市工商局網站輸入後者的全稱,顯示“未查詢到該名稱的任何註冊登記信息”。
1999年9月1日,天地翔投資將所持銘源豐投資的50%股權轉讓給新亞洲實業,從而使得銘源豐投資成為新亞洲實業的子公司。
新亞洲實業脫離粵寶永發的過程,與銘源豐投資如出一轍。 2004年7月29日,“深圳市龍崗區粵寶永發工業公司”將所持新亞洲實業的5%股權(對應1000萬元出資額),轉讓給了“深圳市粵寶永發實業有限公司”。
一家在工商局系統“查無此戶”但名稱相似的公司,先後接盤了一家集體企業所持有的兩家公司的股權,是否是張峻暗渡陳倉完成“狸貓換太子”?總之,張峻早期的兩家企業,從此徹底脫離了集體性質的上層持股公司。
“國民投資”時代
新亞洲實業是張峻自1996年開始從事地產運作的核心平台及控股公司,自2003年下半年開始,張峻在地產之外,將運作重心逐步挪到了一個新的平台—國民投資。
作為調整的前奏,2003年5月9日,銘源豐投資更名為“深圳市國民投資發展有限公司”(下稱“國民投資”);同年7月14日,新亞洲實業對其增資7000萬元,使其註冊資本增加至1.5億元。
隨後,新亞洲實業及粵寶永發實業同時將所持有的國民投資的股權全部轉讓,接盤者為自然人張燕芬(持股73.33%)及黃銀泉(26.67%)。及至2004年6月,國民投資進一步變成了4位自然人持股,張燕芬44%、紀漢飛20%、陳林生20%、黃銀泉16%,其註冊資本也從1.5億元進一步增加至2.5億元。
從此,國民投資表面上與張峻徹底脫離關聯關係,但實際上國民投資的4位自然人股東皆與張峻密切相關。 1976年出生的張燕芬,出生地為廣東省汕頭普寧燎原鎮,此地址即張峻本人的老家所在地,因而,張燕芬或系張峻的妹妹或其他親屬。紀漢飛、陳林生、黃銀泉皆係2003-2004年加盟張峻團隊的核心成員。
隱藏幕後的張峻,逐步將國民投資打造成了一個新的控股平台(圖4)。其在國民投資平台上做了三件重要的事情:其一,投資生命人壽;其二,入主ST中華(000017);其三,從事能源投資。
2006年,國民投資通過全資子公司國利投資發展,受讓了生命人壽9.94%的股權;隨即,新亞洲實業也通過控股的洲際通商,受讓了生命人壽3.31%的股權。 2007年,張峻通過三位代理人張逢源、羅桂都、方曉紅設立“鋮業投資發展”,並繼續受讓生命人壽9.28%的股權。此外,國民投資還於2006年收購了北京永誠保險經紀有限公司76.2%的股權(2009年轉讓)。
2006年11月13日,國民投資通過全資持有的國晟能源,與華融資產管理公司簽訂協議,前者以5327萬元的代價收購後者所持有的ST中華的7000萬股股票及大約7億元的債權。 2007年4月30日,股權過戶手續完成,國晟能源藉此成為持股ST中華13.58%的最大股東及最大債權人。
2006年,張峻開始涉入能源行業。此前有媒體報導稱,張峻欲與河南永城煤電集團合作,但永城煤電合作的對象為外資,張峻便藉用泰國正大集團的名義參與競標,並最終成功與永城煤電合作,並誕生了“河南正大國際能源”這家子公司。實際上,泰國正大集團並未與張峻麾下公司設立合資企業,張峻麾下企業中帶有“正大”字樣者,皆與正大集團無關。
據稱,張峻還曾打算以正大集團子公司正大控股的名義,購買山東的一座電廠,併計劃與山東省國資委成立合資公司。但項目上報到國家發改委審批時,被要求出示正大集團的公函以證明兩者之間關係。由於正大集團的公函必須由掌門人謝國民的長子謝吉仁簽字,正大控股拿不出相關公函,該項目因而擱淺。
自“國民投資”時代起,張峻對麾下企業的控制,開始呈現出“關聯持股非關聯化”的趨勢,而且越到後期這種特徵越為明顯。這是為了方便在日後的資本運作中規避關聯交易的限制埋下伏筆嗎?
“富德控股”之圖謀
大致在2010年之後,張峻又逐漸淡化了國民投資作為控股公司的色彩,再次啟用一個新的控股平台—深圳市富德控股(集團)有限公司(下稱“富德控股”),張峻也以“富德集團董事長兼生命人壽董事長”的身份對外接洽。
富德控股原名深圳市長源盛投資發展有限公司(下稱“長源盛投資”),設立於2007年3月,設立時的股東為張旭如(51%)、陳俊東(49%)。
該公司成立的頭三年一直是一家“沉睡公司”,直到2010年8月16日,其向國民投資100%持股的國利投資發展(即生命人壽的第一大股東)單方注資6億元,成為國利投資發展的控股股東(持股51.2%)。
成為國利投資發展的控股股東之後,2010年9月3日,長源盛投資更名為深圳市國利投資控股有限公司(下稱“國利控股”)。一個月之後,國民投資將其持有的國利投資發展48.8%股權轉讓給國利控股。至此,國利控股全資持有國利投資發展。換句話說,生命人壽的間接第一大股東由國民投資變成了國利控股。
2010年12月10日,國利控股的兩位自然人股東張旭如、陳俊東,將其所持股權全部轉讓給了張峻,張峻隨即對其增資至8億元;次年8月21日,張峻的現任妻子陶美縈增資進來,成為持股5%的小股東。
2011年4月及2012年3月,張峻先後將國利控股、國利投資發展分別更名為富德控股、富德金融投資。
至此,生命人壽的間接第一大股東完成“挪位”,由國民投資轉換為富德控股(圖5)。
在富德控股時期,張峻對麾下企業的控股,更加走向分散化、非關聯化的趨勢,華誠投資發展、誠德投資、金駿達投資、鋮興泰投資等系列影子公司紛紛被設立,由代名人持有。原先國民投資作為控股公司時所持有的系列公司,除了新亞洲電子商城之外,一概被轉移出去了(詳見《生命系全圖》)。
2011年之後,張峻繼續強化對生命人壽的持股。 2011年通過盈德置地向其大規模增資,2012年國民投資又接盤了首鋼持有的生命人壽全部股權。
除了金融之外,能源是張峻的另一個發展方向。繼2006年河南永城煤電項目之後,2011年開始,張峻以富德控股為平台,大踏步邁向能源領域,在吉林、江蘇、遼寧等地佈局。因投資的大手筆,張峻成為了各地方政府的座上賓。
2011年11月,富德集團與吉林省松原市政府簽署年產40萬噸烯烴的項目合同,富德集團的投資為40億元。
隨後的2012年3月12日,時任吉林省委書記的孫政才及省長王儒林,在北京一同會見了張峻一行。這種省級一二把手同時在場會見商界人士的情況並不多見,彰顯著吉林省對張峻的格外重視。
此後,張峻在吉林繼續投下重金。 2012年9月24日,富德集團與吉林大學就頁岩油氣勘探開發簽訂了戰略合作協議。 2013年4月12日,吉林省長春市招商引資項目簽約儀式在深圳市舉行。據長春市官方披露的信息,該次招商共有19個項目成功簽約,投資總額超過372億元。而這其中有25%的投資額來自於張峻,投資地均在長東北開放開發先導區,具體包括:生命人壽投資40億元的五星級養老社區綜合體項目;生命人壽投資20億元的東北亞食品物流配送中心項目;富德控股(集團)投資30億元的富德能源總部基地項目。
2012年5月18日,由富德集團投資的富德(常州)能源化工發展有限公司,在江蘇省常州市新北工業園區開工奠基。根據當地媒體報導,其為年產量100萬噸的甲醇制烯烴及下游衍生產品項目,總投資2.73億美元,將於2014年12月量產,預計建成後年產值將達40億元。
2013年5月17日《大連日報》報導,大連市長李萬才在生命人壽總部與張峻會談,雙方就投資建設甲醇綜合利用項目進行深入交流。會談結束後,長興島臨港工業區管委會、生命人壽及中科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共同簽訂了三方合作框架協議。
張峻這位隱形富豪的發家史,用“狡兔四窟”來形容顯得分外貼切。在不同時期內,張峻採用不同企業作為核心控股平台,並且麾下企業名稱也不停更名。並且,越到後期,張峻越趨向於通過代理人持股的方式隱身幕後。
張峻為何要如此苦心隱藏?
資本市場中的“影子張峻”
*ST中華的當前實際控制人紀漢飛,已被市場廣泛認為只是檯面上的傀儡。甚至不僅紀漢飛,張慶龍、李詠洲、陳俊建、蘇國亮、譚廣生皆作為影子自然人股東,出現在*ST中華、農產品的上層持股名單中,張峻則是幕後運籌者。張峻何以藉助影子公司持股?其原因或是避免關聯關係,便於日後的資產重組。
在境內、境外資本市場,張峻涉足的上市公司多達11家(附表),包括A股的招商銀行(600036)、*ST中華(000017)、金地集團(600383)等,以及港股的首鋼資源(00639.HK)、必宜美(00379.HK),但其中絕大部分都是生命人壽在股市的理財性投資。
張峻入股的上市公司中,有兩家相對特殊,呈現出影子股東控制的特徵—*ST中華、農產品(000061)。
利用影子公司控制*ST中華
*ST中華是張峻最早介入的上市公司,但由於這家以自行車生產為主業的公司早已資不抵債,實際上張峻並未從其身上獲得多少利用價值。
2006年11月13日,張峻隱性控制的國民投資,通過全資持有的國晟能源,與華融資產管理公司簽訂協議,前者以5327萬元的代價,收購後者所持有的ST中華7000萬股股票及大約7億元的債權。 2007年4月30日,股權過戶手續完成,國晟能源成為持股ST中華13.58%的最大股東及最大債權人。此時的ST中華已經是一家負資產超過18億元的瀕臨退市企業,所以張峻能如此廉價拿下該公司的控制權。
實際上,除了國晟能源之外,張峻還以另一家影子公司持股*ST中華。 *ST中華原第四大股東盛潤集團(000030,現富奧股份)因對外產生債務糾紛,2006年3月15日,該公司持有的*ST中華1196.86萬股股份(佔總股本2.5% )被法院拍賣,深圳市康盛投資發展有限公司以726萬元競得上述法人股。
這家“康盛投資”即為張峻的影子公司。該公司成立於2005年7月,自然人李詠洲與陳俊建分別持股60%與40%,而李詠洲於2005年11月至2006年10月期間,同時出任國晟能源的總經理。
張峻接盤*ST中華之際,正值A股市場的股權分置改革時期,因而他對其確立了股改—債務重組—資產重組三步走的目標。但此後由於各方對股改對價互不妥協,在長達4年的時間裡,股改方案一直難產。直到2010年3月16日,*ST中華髮布股改方案實施公告,流通股股東每10股獲得非流通股股東支付3.173股對價股份。
利用影子公司實施重組
期間,*ST中華一直處於虧損中,張峻為了保殼,對其實施了一次債務重組,以使其獲得一筆非經常性益利,實現2010年度扭虧。
2010年5月,國晟能源將其對*ST中華7億元債權中的1.5億元,轉讓給深圳市正大國利投資有限公司(下稱“正大國利”);4個月之後的2010年9月,正大國利又將該筆債權轉讓給了深圳市鋮興泰投資有限公司(下稱“鋮興泰投資”);緊接著,鋮興泰投資與*ST中華達成債務和解,後者支付1400萬元給前者,前者則完全免除後者1.5億元的債務。 *ST中華由此獲得1.36億元賬面收益,從而在該年度扭虧為盈,實現淨利潤6400餘萬元。
這筆債務和解中,中間轉手的兩家公司,實際都由張峻控制。正大國利的原名即深圳市新亞洲園藝綠化有限公司,無疑屬於新亞洲系,與張峻的關係自毋需多言。鋮興泰投資由自然人張慶龍全資持有,曾有傳言稱張慶龍系張峻的親屬,雖沒有證據確證這點,但張慶龍至今兼任著富德控股的監事;並且,該公司的註冊地址也是張峻運營的新亞洲電子商城的一間物業。
2010年股改完成之後,張峻著手對*ST中華實施重組。 2010年3月,生命人壽原總經理李鋼赴任*ST中​​華董事長,引發外界猜測生命人壽將要藉殼*ST中華,但其不到半年即告離職。
2011年1月3日,國民投資將其持有的國晟能源100%股權轉讓給紀漢飛,轉讓價格等同國晟能源的註冊資本7000萬元。此次轉讓使得*ST中華的實際控制人,由國民投資變更為紀漢飛(圖1)。
實際上,這依然可能是張峻玩的一次“左手倒右手”遊戲。紀漢飛原本就是張峻團隊的核心成員之一,其早在2003年3月即出任新亞洲物業管理的董事,後又任法人代表、董事長。紀漢飛接盤*ST中華,同時,應為張峻親屬的張燕芬也不再持股國民投資,這被認為是為了進一步避免關聯關係,便於日後的資產重組。
在經歷兩次向法院申請破產重整*ST中華被否決之後,2012年5月11日,國晟能源再次以最大債權人的名義向法院提出重整申請。 2012年10月24日,法院作出裁定,對*ST中華實施重整,並要求在6個月內提交重整計劃草案。之後,重整管理人共受理了有效債權申報51家,債權申報總額折合人民幣30.88億元,經審核確認的債權總額為人民幣15.85億元。
2013年4月23日,*ST中華公告稱,“尚需就重整計劃草案中的部分重要內容進行論證以及與相關機構進行溝通”,因而向法院申請延期3個月提交重整方案。重整方案究竟如何,以及張峻會將何種資產注入上市公司,目前來說還是個謎。
對農產品的影子持股
2013年1月,農產品向包括大股東深圳市國資委在內的七家投資人,定向發行3.14億股股票,募資17.13億元。
在這七家股票認購方中,實際上存在三家張峻的關聯方,其各自耗資3億元認購了農產品5494.5萬股股票。這三家認購者中,生命人壽是明面上的出資人,另外兩家—深圳市鋮興泰投資有限公司及深圳市誠德投資有限公司,存在隱性關聯。
鋮興泰投資即此前出現的與*ST中華進行債務和解的公司,該公司與張峻的關聯關係前文已述。
工商資料顯示,誠德投資註冊地為新亞洲電子商城5樓一間物業,其由兩位自然人股東蘇國亮、譚廣生各持股49%、51%,此二人與張峻皆有交集。蘇國亮現任生命人壽第三大股東盈德置地的董事,而盈德置地系新亞洲實業的間接全資子公司,目前全部股權過戶、質押在中航信託。譚廣生曾任盈德置地法人代表及董事長,目前出任新亞洲物業管理的總經理。
張峻通過生命人壽以及另外兩家隱性關聯公司,合計投入9億元參與農產品的定向增發,共計持股9.72%。此後,生命人壽持續在二級市場買進農產品股票,截至2013年4月19日,已持股10%。如此計算,三家公司合計持有農產品股權比例達到16.48%,已經較為接近第一大股東深圳市國資委24.31%的持股比例(圖2)。
張峻何以藉助影子公司強化對農產品的持股?也許農產品的金融化發展方向,與生命人壽朝著綜合性金融控股的方向發展,有某種程度的契合。
2012年12月18日,農產品下屬子公司—深圳農產品交易所股份有限公司獲得深圳市政府許可運營;2013年5月27日,作為全國金融改革試點區域的深圳前海管理局,批復了農產品入區設立農產品交易所。在全國各地清理整頓帶有金融性質的農產品交易所的背景之下,農產品獲得交易所運營的準生證,搶得戰略先機。
而憑藉深圳市政府對生命人壽的支持力度,農產品第一大股東的深圳市國資委,屆時將控制權讓渡於張峻也並非不可想像。此外,農產品同時還是深深寶(000019)的第一大股東,如若張峻拿下農產品的控制權,意味著張峻一舉拿下兩家上市公司。值得注意的是,生命人壽同時也在二級市場吸納深深寶的股票,截至2013年一季度末,已經成為其第五大股東(3.31%)。

返回財經茄哩啡主頁